账号:
密码:
PO文学 > 古言 > 清穿之皇子的自我修养 > 定妃
  康熙五十七年的冬天比往年时候更是暖和一些。
  进了腊月之后, 康熙身子乏得厉害,未免表现出了几分懒散, 处理朝政之时也多了几分宽泛。也正是因着这几分懒散和宽泛的缘故, 朝中自上而下都松懈不少。
  乾清宫内,梁九功给案前的康熙换了一盏新茶,对着皇上报道:“万岁, 外头宁寿宫路泰来了, 万岁可要这会子见见?”
  路泰时宁寿宫大总管,在宫里干了大半辈子, 也算是太后身边的老人了, 就连康熙也少不得要给他几分面子。
  康熙听了梁九功这话后放下了手中书卷, 冲着梁九功点了点头:“这就请他进来罢。”
  路泰很快就走了进来, 给康熙请安后呈上一份食盒:“今儿腊八节, 太后吩咐宁寿宫小厨房做了一锅腊八粥, 几位去宁寿宫请安的主子都说今儿腊八粥味道着实不错,太后便叫奴才将腊八粥送过来给万岁尝尝。也请万岁莫要操劳太过,过于辛苦, 就算是为了天下的黎民百姓也要保重您的龙体。”
  康熙示意梁九功将那食盒接了过来, 对着跪在下头的路泰问道:“太后今儿可好些了?”
  路泰道:“托万岁爷的福, 太后今儿好了许多。虽说入冬之后太后精神短了些, 但用了药后身上便轻快了不少。六宫娘娘们都很孝顺, 日日都过去宁寿宫中侍疾, 定嫔娘娘昨儿还把十二爷的信给太后读了, 太后直说有趣儿,中午用膳时候多用了半个烤饼呢。”
  定嫔从还在做贵人的时候就招太后喜欢,这些年一直时时陪伴太后左右, 也最能摸清太后的脾气。有她这些日子在宁寿宫侍疾, 康熙也能放心不少。
  路泰告退离开后,梁九功将路泰留下的食盒打开,里面是太后准备的一碗腊八粥和四样精致的配菜。
  梁九功将腊八粥端出来搁在康熙跟前,又将四个小菜在桌上依次排开。
  太后小厨房腊八粥滋味一向不错,据说那个每年腊八时节做粥的唐师傅还是苏麻喇姑的亲传弟子,粥的配方和做法也是当年苏麻喇姑亲自研制并教会了他的。
  这碗粥满满都是儿时的回忆,康熙吃着滋味实在是好,但还是只用了小半碗腊八粥就停住了勺子。
  如今他年纪大了,脾胃也弱,多用半碗就积食了,若想胃里头舒坦,即便是再好的粥也只能用半碗。
  如今他已年近七十,老十六老十七等几个小阿哥也都已经成婚建府,可他们的额娘王氏等人却都还只是庶妃,听起来实在有些不大像话。
  他这几年身体也实在是不好了,若是日后真有个万一,这几个嫔妃怕是更没有着落了。
  王氏等人伺候了他半辈子,也是时候该晋个位份了。
  临近新年,宫中又有喜讯传了出来。
  皇上感念万琉哈氏等几位妃嫔侍奉太后得力,教养子嗣有功,特此颁诏天下,晋定嫔万琉哈氏为定妃,和嫔瓜尔佳氏为和妃,成嫔戴佳氏为成妃,贵人王氏为密嫔,贵人陈氏为勤嫔。
  康熙对在分封嫔妃一事上素来吝啬,大封六宫这事怕是十几年才有一遭。
  宫里何处都是喜气洋洋,九爷来给宜妃年礼时候也得知了此事。
  这里面的几个嫔妃九爷大都不熟,但听说十二哥的额娘万琉哈氏也晋了妃位,九爷心中欢喜。
  这事虽说对于十二弟来说是天大的好事,但却不算是“正事”,不能用快马加急送信到边关去。
  为了让十二能过个好年,九爷决定,让自己的商队给十二弟快马传书,让他在年前可以得知这个喜讯。
  九爷从宫里出来,刚刚回到府中之时就有门房来报,八爷已经来了他府上,在前院等了他足足有两刻钟了。
  九爷连忙把八爷迎到了自己书房,对着八爷笑着问道:“八哥近来管着内务府,每到年底都会分外忙碌,怎么今儿有空过来看看?”
  八爷道:“前儿得了一副极好的白玉头面和南面送来的好些稀罕玩意儿,我叫人装了两箱过来送了九弟府上,眼看着家中侄女儿就要出门,送来给她添妆。”
  八爷一说起这事九爷就得意起来。
  当初他陪着太子去敦煌之前,皇阿玛就曾承诺过他,等他回来之后给他一个恩典。
  也就是因为有这句话在,他即便在外头过得再是艰难但依然努力保持微笑,维持好和太子、十三的关系,再苦再累也没打退堂鼓。
  熬了小半年功夫以后,三人终于得以安然回京。九爷去康熙那里报道之时,不经意之间暗示了一下康熙之前提过赏赐之事。
  没想到老爷子倒也没有食言,给他家三格格赐婚了侍卫永福,留在京中,不必抚蒙。
  这事对于九爷来说,好处不光是三格格可以留京离着家中更近,更重要的是这是一份难得的脸面。
  上有八爷和太子等几个优秀的哥哥比着,下有十三十四两个小阿哥被康熙看重着……九爷从小就不大入康熙的眼,康熙有什么好事都不大找他,这也是九爷三十几年人生里极为难得被特殊对待的一回。
  因为三格格赐婚之事,九爷心里狠狠高兴了一下,有好几个月都处于亢奋状态。
  既然是八哥对侄女儿的一片心意,九爷自然不好拒绝。
  他叫随从将八爷带来的礼物先搬去了三格格的住处,而后转头问八爷有没有什么信和东西要带给十四,他打算遣人去一趟西北。
  十四刚刚离京之时给八爷寄信还算频繁,可近来来信并不算多,且内容也少,字里行间有些颓废,甚至还有些破天荒的说了几句十二的好话。
  八爷对着九爷好奇道:“九弟怎么突然想起来派人去西北了?可是也要给十四弟送些什么过去不成?”
  九爷略是尴尬地笑了笑:“是有点东西要给十二弟送去。”
  八爷愣了一下。
  老九专程给十二弟送东西,十四也开始说十二的好话……
  他身边最忠心的两个弟弟,从前最是看不惯十二的两个弟弟,现如今也开始向着十二了……这个世界还能不能好了?
  新年过后,太后身体越发不好了起来。
  康熙五十八年三月,仁宪皇太后博尔济吉特氏病逝于宁寿宫,享年七十七岁,谥号“孝惠”。
  太后逝世的消息传到边关,殷陶就给康熙上了折子,请求回京奔丧。
  殷陶是从小在宁寿宫长大的,和太后感情非常人可比,而如今西北战事基本平定,殷陶继续留在这里意义不大。
  康熙收到殷陶来信后,当即提笔给殷陶回信。
  算起来,我们父子自那日一别已又两个年头。
  在你离开的这些日子里,我无时无刻不在想你。因为我近来实在太想你的缘故,开始变得吃不好又睡不着,日日盼着你早些归来。
  今年三月,太后过世,我留在京中悲伤不能自已,身体也差了许多,双脚也开始浮肿,唯有你回来才能开解一二。
  我的儿,你这封信来得也真是时候。因着你这几年在边疆的努力,所以才能使得边陲安定,国泰民安。如今边疆已定,你也该快些回京城来。
  有地方官员在那里看着,想来出不了大乱子,你把自己身上的担子交给川陕总督,快些回来吧,朕在京城等着你呢。
  康熙给殷陶写完信后,又读了一遍确认无误便装了信封。
  他这次舍出去的不是一个儿子而是两个儿子,若是只把十二召回来而把十四留在西北实在有些说不过去。
  康熙想了想,只得再提起笔来给十四也去信一封,也请他和十二一并回京奔丧。
  给两个儿子写完信后,康熙又发了着皇十二子等人回京的明令诏书,遣人去西北传召。
  殷陶归心似箭,接到圣旨的当天便启程前往京城。而十四还有不少军务上位切割,又留在营地把工作交接完毕后才动身回京。
  十四是带着对自己的深度怀疑回到京城的。
  毕竟看起来比他要强不少的十二哥都谦虚得很,他实在没理由总把尾巴翘到天上。
  况且十二哥也说过,自己根本算不上好,比起四哥勤劳务实的优秀品质来,自己还差得很远。
  十四回京后,便带着深深的自我怀疑来了四爷府上一趟,送上了自己从西北带来的几箱土特产,并留在书房同四哥进行了一场深度交流。
  两人从成年后就没有这般坐下来认真交流过,面对突然谦逊到判若两人的十四,四爷很是有些不适应,就连语气也不自觉柔和了不少。
  通过和四哥的交流,十四发现,十二哥说得不错,自己的确在很多地方比四哥差得远。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点——即便自己一直看不上四哥,处处找他的茬儿,但四哥在心底里还是盼着自己好的,自己却从不顾念四哥,想尽办法让八哥上位,即便损害四哥的利益也在所不惜。
  说话间,外头戴铎求见,说是自己在江南寻了一副千金难求的瘦金体徽宗真迹,拿来给四爷。
  四爷对于宋徽宗的字不大感冒,又觉得今天的十四实在很有进步,就连遣词造句也听起来比从前靠谱了不少,一高兴便把字帖给了十四。
  十四蓦地想起,当年他们阿哥所念书时候,四哥也曾费劲帮自己寻了瘦金体的字帖,却被他转手送给八哥的事情,心中不禁内疚起来。
  带着这份内疚和对自己深深的怀疑之情,十四骑着马吹着风回到了自己府中,当晚便发起烧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