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文学 > 历史 > 天可汗 > 第272章
  上次薛崇训和朝臣决定在东北用兵的事以及用人方面,太平公主一点也没有干涉,但她定然是在关注此事的。晋朝刚建立不久,政权仍然不算稳固,大明宫两处当权的地方在各种大事上都比较慎重。而杜暹平定幽州对太平公主来说也算一件好事,所以薛崇训挑今天过去和太平公主见面,相处起来彼此的心情也会好一点吧。
  不用薛崇训亲自去说那事,太平公主多半也从别的地方听说了,她在宫里和南衙的人脉很广,朝臣们大多仍然与她保持着来往。不过顺心的事儿多说一遍大概也是无妨的。
  自从薛崇训登基正位之后,其实对太平公主的生活是一件好事,她现在既有高高的权力和地位,又可以使大部分事儿让薛崇训去操|心。平日里若无热闹的节目,她便在宫中养尊处优地养养身,修炼道法,日子何等逍遥。
  薛崇训拜见她时,玉清正在论述道法,太平公主便让他们兄妹二人也坐下来静心听着。薛崇训对那些玄学毫无兴趣,也只能拿出耐心枯坐。
  只见母亲一副很认真的模样,此时少了平日的许多威严,却多了几分怡然自得。她穿了一身素雅的道袍,但依旧是丝绸质料,还佩戴了几件珠玉饰物,却是不管正宗道家的一些讲究。薛崇训细看之下,竟在她脸上看不到一丝皱纹,在这个时代四十多岁的妇人能像她这样的外表实属罕见,乍一看上去仍像一个少|妇一般根本瞧不出年龄来,而实际上薛崇训作为儿子都已而立之年了。
  在这深宫中,镶金的铜鼎青烟寥寥,钟南山的木料地板一尘不染,玉雕的仙鹤、名贵的瓷器字画营造了一个陶然世外般的环境,看似素淡实则奢侈至极,连玉清手里的拿的拂尘的手柄也是白玉质材的,而贵妇们则在这里抛却凡尘论述道法。薛崇训心道难怪有道家度己之说,哪怕玉清的道派不算正宗也可见一斑其中的实质,她们修炼只为自己得道成仙,并没有关心世间苦难的内容。
  良久之后,才听得“叮”地一声铜磬敲响,论道总算结束,宫女们上清茶和点心,薛崇训等人问候太平公主的身体安好,说会儿闲话等着吃晚饭了。薛崇训当然提及了幽州的事,又趁此谈攻取营州的战略意义,太平公主只是微微点头道:“我看你的那几个妃子中也就杜心梅的身子好些,有诞龙子的相貌,教她也像她的父亲一样不要辜负了你的期望。”
  太平公主又提起了这事儿,本来她并不是一个罗嗦的娘,但在这件事上老是说,薛崇训听多了心下也有点烦躁起来。他又想起了自己那女儿完全不亲自己,对自己的亲情更是少了几分热情……不过他的年龄也不小了,子嗣的问题确实关系政权稳定的大事,他心里也是明白的。薛崇训自忖难道自己是个没有父爱的人?对于儿子的想法竟然只在意政|治考虑,而丝毫没有常人那种做父亲的期待心情。
  “你上回组建了一个内阁,最近又在过问‘内厂’的事?”太平公主又问了一句。
  薛崇训道:“边地各州长史其实都有一批细作,用于探听各族的动向和大事。而中枢了解情况一般只能凭借地方官的奏章,其中难免有自我推卸责任等原因上奏不实者,造成言道不通。所以我想直接建立一个机构,明察暗访各地实情,作为奏章的一个情报补充。”
  太平公主道:“宇文姬端庄贤淑安守本分,本应萌封其家,但宇文孝在官场士林的威望资历不足,不好委以重任。你还不如封他一个爵位安享富贵,反而让他去捣鼓那个内厂,不是得罪人的事儿么?”
  “母亲说得是,我再考虑一下,找宇文孝商议。”薛崇训不置可否地说道。
  他们说了一阵话便到晚饭的时候了,太平公主自然留薛崇训一起吃饭。家常便饭有薛崇训和河中公主和她在一起,倒也算是一种天伦之乐。
  薛崇训仍旧保持着吃饭时的一些细节习惯,河中公主见状笑道:“哥哥何必如此节俭?你身上的青袍,老是见你穿这一身,竟连制一身新衣也舍不得?这倒奇怪了,我们薛家一直都没穷困过,以前怎么也算河东士族高门呢。”
  太平公主却道:“你哥哥性情如此,也不是什么坏事。再说注重小处才有大家风范。”她说罢目光从薛崇训的交领里面扫过。他里衬的领子是白得一尘不染,看起来十分整洁,确实也不是一个不注重仪表的人。
  只是她的目光太有穿透力,好像能看穿薛崇训的衣服和一切,多少让他感觉不自在起来。能让他产生这种感受的人,也只有太平公主了。
  饭后茶点时,薛崇训又用不经意的眼神从太平公主的高|耸的胸前扫过,却不慎触到了她的目光,只觉得她似笑非笑的样子好像再次看穿了自己的心思。薛崇训脸上顿时一阵不自然,忙看向别处,然后起身告辞,说了些诸如早些歇息注意身体之类的客套话。
  他从承香殿出来面对对自己毕恭毕敬的宦官宫女时,神情才渐渐恢复了常态,不由得对着夜风缓缓舒了一口气。执事的内给事在旁问:“陛下欲往何处?”
  显是问他今晚要临幸哪个妃子,现在这种事对他来说好像也变成了制造继承人的一项活动。他沉吟片刻便道:“去杜夫人那边。”
  于是众人簇拥着车启动了。薛崇训端坐在上面,心里想的反倒是程婷,然后是宇文姬,至少这两处多少能让他感受到一些温情,但他还是应该去杜心梅那里。太平公主今晚都提过这事了,正如她所言薛崇训比较注重小处细节,愿意在多数时候和她保持一致和默契。
  若是杜心梅真的能诞下继承人,以后杜家肯定是真正步入长安炙手可热的贵族阶层了。产生新贵家族,代替以前诸如武氏等长期和李唐联姻的贵族,眼下对稳固政权是有好处的。杜暹如果能在营州之战中立下功劳,这样的进程就更快了。
  如今这样的形势,薛崇训有意识情况并不是那么安稳,需要通过一系列的胜利和成功才能逐步走出晋朝“得国不正”的先天不足。取营州意义重大,不仅是谋取更多的利益、进一步削弱帝国的外部压力,也是展示武功的一场“表演”,通过战争的接连胜利来奠定军事上的威慑力,无疑是稳定那些潜流的一剂良药。
  薛崇训的车驾到达蓬莱殿时,他没有马上去妃子那里,先叫宦官取来了今天收到的杜暹的奏章,又细读了几遍。这份奏章不仅有关于平定幽州“乱党”的内容,还有对营州之战的作战计划概述。
  杜暹的计划是调精锐出俞关实施奔袭计划,出去的兵力只明光军及三镇都督府的健兵,这些都是成建制专业打仗的精锐,总兵力只二万五千人,人数少能减轻粮道的压力便于机动。出俞关后先击溃来战之地,再强攻营州,先声夺人之后再调大军进行后续的作战。
  薛崇训不得不承认,如果这场战争是自己去打,也会用这样干脆利索的办法,杜暹在某些方便的性子确是和他很有默契。不过今天上午兵部的官员并不怎么赞同这份作战计划,认为太急了。
  战局会怎么样,薛崇训也只能在这深宫中等着消息而已,心里挂念也是起不到任何用处。
  第四十三章 北进
  二年阴历六月中旬天气炎热,杜暹尽调三镇都督府精锐集结完毕,共计两万五千余人,分作五军行进至安东都督府平州。明光军分左右两军,一军五千余全数马队;河东军五千余;安东军五千余;幽州军三千多人(原建制八千)。精锐全部布置在南线,又命暂代幽州长史薛讷节制隶属幽州都督的各城、堡、哨边军镇守,防备奚兵至饶乐南下。
  这时细作已探明了契丹、奚各部落人马的动向,两族如临大敌,欲与晋朝廷请和交涉已是来不及了。契丹李失活部率众部族武装从漠松都护府及漠南东部草场赶到了营州附近,同时前来汇合的还有奚族首领李大酺部,奚族其他部落仍活动在饶乐都护府境内。
  杜暹准备好战前的事务,终于下令前后五军自平州向北出发。这几天的天气一直晴朗,也不见有海风从渤海上来。晋军自带粮草辎重,又负担盔甲兵器在炎炎夏日中行军,确实比较艰苦。因五军人马来源于关中中央军及新设都督府,相同的地方是直属兵部被视作朝廷的正规军,所以盔甲装备率非常高,骑兵几乎全部装备铠甲,步军也戴锁甲,并有完备的长短兵器及弓弩配备。这样在增加防护攻击的同时,也增加了士兵的负重。
  骄阳当空,尘土飞扬中的人马无不汗流浃背面有疲惫之色。好在行军之前的信息收集得当,军队的行军路线主要沿玄水北上,水源不成问题,否则这样的天气苦不堪言。杜暹下达了一道命令,让将士们在饮水中放盐,以免中暑脱力。这些自然是他在长期行军打仗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至于那样做的原因却弄不清楚。
  明光军部将建议道:“每日负重暴晒致使将士疲惫,不如行军改为昼伏夜行,晚间下凉之后行军便没那么热了。”
  幽州军的将领劝道:“摸黑行军不辨旗帜,恐人马混乱,走失人畜。”
  但杜暹认为明光军及都督府健兵日常训练勤频,属于军纪严明的精兵,并不存在到晚上就出现建制混乱的事。他便采纳了部将的建议,传令白天扎营休息,等太阳下山之后再拔营行军,到第二天气温升高时继续休息,如此循环。
  果然夜间行军时并没有出什么状况,因光线不好各部难以从旗帜上辨明队伍,但军纪队列良好,后军跟着前军走没出什么差错,方向偶有偏离在第二天一早也经向导官调整过来,一切都比较顺利。
  大军走了几天,一天早上杜暹忽然得到禀报,有奚族的人马来见,说是要投降。杜暹便率一队人马来到前方,果见有几十个人正在大路旁边被一些晋军官兵围着,兵器已经被缴了。只见那些人身上有的胡乱批着一块兽皮,有的腰间裹着麻布,穿皮甲的人也非常少,和一身铁甲的晋军官兵一比,简直是衣不遮体形似野人。众军从大道上成队列通过时侧目视之,无不露出轻视之意。
  一个会说汉话扎着脏兮兮小辫子的人上来鞠躬行礼道:“我们是库莫部落的人,首领闻讯大晋朝的军队来临,不敢以兵戈相向,特率部来降,先派我们前来报信以免发生误会。其他部落也不堪契丹贵族的奴役,早有归顺大晋之心,就等你们大军前来了。若是将军攻取了营州,奚人无不愿意归降。”
  这时一个幽州籍的将领说道:“大总管慎之,事有蹊跷。第一,这些人自称库莫部的人,据末将所知,这支部落位于饶乐都护府南部,大部分人都不再依靠狩猎和采集为生,而开始了农耕生产,甚至其中还有落魄迁移过去的汉民带去了耕织技术,这样一个部落怎么会穿着兽皮?何况他们竟是部落首领派来的人。第二,东夷各族民风彪悍且狡诈,勿信胡人憨厚之说,其中可能有诈,咱们不得不防。”
  幽州将领说得确是有道理的,从大路上向远处望去就能看见一些绿油油的庄稼地,这边的人烟比较稀少,却已经有农业生产了。会种地的部落一般都会纺织,大热天的人们穿麻布显然更舒服。经将领一提醒,杜暹也觉得他们不像是在说实话。
  但那胡人又解释道:“契丹人贪得无厌,我们的收成所得大部分都被他们掠走,自己却衣食不保,以至如此穷困。”
  杜暹道:“既然是来投降,咱们哪里有不接受的道理?你们回去传话,让首领率部迎接,到时候在阵前交了兵器即可。”于是他下令将这些人马又放了回去。
  中军的将领及幕僚多有认为此中有诈的,也有认为蛮夷的小技俩不足为虑的,总之只能看看情况再说。杜暹遂下令当晚休息,次日一早换作白天行军以便与那个要降的部落周旋。
  数日来众将士都是白天睡觉晚上行军,乍地晚上停止下来休息,许多人都睡不着。中军也不强令各部宵禁安息,于是营中四处都燃着篝火,整夜都有人声显得非常热闹。
  及至天明,晋军整顿队伍继续行军,却并未见有大股胡人来降。沿途发现了一些被丢弃的牛马、器械,牲畜大多老弱,物什兵器则粗陋陈旧,将士拾起兵器笑称“和竹竿无异”,尤其是来自关中颇有傲气的明光军骑士对这次的敌人嗤之以鼻,认为敌军的装备和战斗力还够不上层次。
  游骑抓了一些胡人过来审问,获得消息早上这里本来有一股奚族人马,后来遇到李失活的部队驱赶,有的被抓有的四散逃跑了。果然沿途陆续都有各种被丢弃的杂物和人马经过的痕迹。
  晋军中军很快也得到斥候的探报,北边发现大量胡人军队踪迹。中军认为之前那些俘虏所言非虚,可能李失活的主力就在前面。几个明光军的猛将立功心切请命要率骑兵沿途追击,先打一场胜仗。但杜暹的幕僚却劝阻道:“形似胡人诱敌之计,我军万不可轻出追赶,以免中计。”
  杜暹接受了幕僚的劝诫,认为胡人设计的可能很大,不能轻敌冒进,遂令大军缓缓行军,同时继续派斥候探马摸清状况。及至旁晚,斥候营的校尉到中军求见大总管,入帐禀报:“前方有一个地方形如谷地,四周有山、树林茂密,中间的大路平坦无险可守,末将以为这样的地形正适合伏兵袭击,故赶回来告知大总管有所防备。”
  这时候陆续得到的消息,已经让中军幕府得出了胡兵欲以逸待劳伏击晋军的可能性。有人便建议绕行避开不利的地形,一路进逼营州时再择适合的战场开战。但要改变既定的行军路线,意味着离开玄水流域走其他的路。这个地区虽然不是沙漠戈壁,却因近段时间干旱而难以在路上随时找到大量水源,几万人的队伍在炎炎夏日行军,若是一天没找到足够的水就会比较严重,让疲苦的人马雪上加霜。
  杜暹与众人商议之后,决定不改路线,继续沿玄水北上,到达都山南边谷地时便提高警惕,若遇敌军袭击,则列阵正面硬拼。
  晋军遂在六月二十五日行至都山南部,只见大路起伏,两面都是连绵高山。斥候上山搜索也没什么效果,山高林密短时间之内难以获得什么有用的情报。这时忽报一股人马自北边迎过来了,明光军将领樊书虎立刻上前请命:“末将愿率一军上前迎敌,若敌军抗拒,则击溃之,报大总管靡下。”
  这个将领樊书虎作战勇猛,实是一员良将。但杜暹想起在突厥之战时他的表现,当时叫他掩护侧翼,阻挡突厥兵的袭扰,结果他违令追击一整天才回来,因此差点被杀了头,后来围攻黑沙城立了战功才将功抵罪……杜暹在心里稍一思索,便断然拒绝了樊书虎的请命,而另外选了一将,出身飞虎团曾在张五郎靡下干过的人,名叫公冶诚。此人长得瘦弱胆子小,打仗不怎么勇猛参与了几次打仗都没立过什么值得称道的军功,但长处是为人谨慎小心很少出岔子,违抗军令这种事儿更是借他个胆子也是不敢的。
  这样的安排让樊书虎很是不服,开战的头一功竟让给一个平时让他鄙夷的小子,自然不是什么痛快的事儿。但杜暹的幕僚们见状都领会了其中的意思:在进入谷地之前,打不打得赢不算重要,轻敌冒进才是最应该避免的。众人看出杜暹的谨慎态度,心下都微微松了一口气。
  公冶诚领命,率明光军一部八个团约一千六百骑离开中军,沿着大路迎击来犯之敌。其前锋骑兵翻过一座山之后便进入两边是山林的谷地,山势并非峭壁、但道路崎岖不平,骑兵部队难以横向展开。于是公冶诚只得让所部以团为阵队,分作八股前后紧随向前行进。
  走了一段山路,就遇到一段下坡路,下面是一片较为平坦的地形,中间只有一些小山丘,但东西两边远处仍然是山林。公冶诚走在人马中间,就听得有人喊道:“胡人在下边!”
  第四十四章 都山
  公冶诚策马眺望,只见山坡下人马甚众并不断有一股股人流从北边涌过来,一时无法判断人数几何,但一目了然敌兵人数是自己这边八个团骑兵的许多倍。他下令道:“马上派人回去报知大总管,敌兵如人海愈来愈多。”
  部将们看了一会儿,只觉胡人简直是一群乌合之众,那帮人数目虽多却旗帜混杂不成阵型,人马乱走形似难民,连建制也看不出来,有的人甚至兵器都没见拿,乌漆漆一大片丝毫没有军容。跟随公冶诚前来的将士都是属于明光军,他们见这样的敌“军队”哪里还看得上眼?一个将领马上说道:“这样的军队,纵使人数是我军十倍又如何?将军无须犹豫,下去杀它一回立个头功!”
  公冶诚认为进来的这处谷口地势高、路又不好走,万一失利不便后退,半天不下达进攻的命令。部将也有些火了:“大总管的军令是迎战来犯之敌,将其击溃。将军临阵逡巡不前,是为抗令。”
  话说到这份上,公冶诚才没有办法下令各团准备进攻,依凭地势从高处向下面空旷地面上的胡人人群发动冲锋。众校尉旅帅听到军令便下令敲鼓列队,情绪无不高涨。
  明光军各部从关中长途调动到幽州,又从幽州辗转平州出动,在烈日下晒了几天又摸黑行军了几晚,几经辛苦今天才见到胡兵的踪影,若是不干它一场着实憋闷。将士们属于健兵,职业就是专门训练和打仗,任何人的意识中都想在某个时刻体现出自身的价值,而大伙的价值无非就是杀敌立功,时机就在眼前。
  时间刚刚午后,正是一天最热的时候,人们的盔甲都晒得发烫,满面汗腻犹如涂了一层油在太阳泛着油光。但这一切都不能消磨掉将士们此刻期待一战的急迫心情。公冶诚抓起水袋猛灌了一通凉水,喊道:“以鼓、金为号,前部出击!”
  “咚咚……”又一通鼓声,数百骑从山坡上陆续开动了马蹄,作为前锋试探攻击。第一团行至半山坡,很快分作四队,这时鼓点急促,四排人马便端起马槊长枪加速行进,下坡的地势战马跑得轻快,转眼之间就冲到了平地上。
  下边的敌兵没来得及作出什么反应,就那边乱糟糟一团的军纪恐怕也不能在短时间内有什么变化,只是见着有人拔出刀来了在阳光下反光明晃晃的间杂在纷乱的人群中,就像一帮马贼。
  很快前锋骑兵团接敌,乒乒乓乓打起来,人群中一阵骚乱,大股敌兵人群开始向北散乱移动。晋兵第一波攻击只有二百人,不料这样就动摇了对方的阵势;紧跟在后面的两团兵也赶了上去。公冶诚等人居高临下观看眼前的场面,不禁让人想起草原上的游牧场景,游牧人骑马在驱赶着大群的牛羊。
  公冶诚见状遂率全部兵力俯冲下去,直扑敌军人群。敌兵实在没什么战斗力,队伍混乱没有凝聚力而且装备简陋人马赢弱单兵格斗能力也很差,面对全副武装成建制的晋军骑兵简直是一触即溃,潮水一般向北逃窜。
  晋兵从后面掩杀斩杀俘获颇丰,但就在这时忽然听得鸣金之声,传令兵大喊道:“将军有令,不得冒进追出太远,停止北进原地待命!”
  随后公冶诚便派人回去禀报战况,言击退了来犯之敌。杜暹身边有幕僚觉得蹊跷,进言道:“但恐是诈败诱敌深入之计,我们在未探明都山以北的实情之前,应谨慎追击。”
  立刻就有人附议道:“一两千人的骑兵不到一个时辰就打败了李失活前锋,虽明光军将士骁勇也不该至于这样。如果契丹人真是如此不堪一击,自武周以来我军何以多次失利?多次战役中就算有主将统兵失算的原因,但战场上还是真刀真枪拼杀的结果。”
  部将樊书虎道:“你们疑神疑鬼也没有用,无论如何咱们要进击营州还得通过都山、白狼山这边的山路。否则只有离开玄水先向东走绕行,然后再转向北方,在炎炎夏日走那边的路,水源会出问题。既然终究要走这条道,何不抓住战机追击过去扩大战果?”
  幕僚建议道:“我军可屯兵都山以南暂缓进击,然后让平州调兵|运粮草,其间搜索这一带山林。若是林中有大量伏兵,时间一长就需要从外面补给,总会露出马脚。届时我军先占领清理都山,控制各处通道,再以都山为根本向北图营州。”
  这时有官兵从前方押回来了一些俘虏,杜暹派官吏拷问他们的作战目的,俘虏们都说到这里阻击晋军。晋军官兵又毒打了他们一顿,再问还是一样的话。
  杜暹带了一队人马登上高处观看地形,他的目光久久在大路两边的山林回视,夏日叶茂,视线中的青山连绵不绝,远远看去有种身处钟南山下的错觉。部下明白他的心思:他是担心山林中有伏兵;他又是一个擅长使用快速奔袭战法的人,而对峙消耗达到作战目的的法子没有把握。况且军府在大军出动之前的作战计划也是制定直取营州。
  旁边有人想说什么,但被一个幕僚用目光制止了。众人都沉默下来,只有马嘶在山间回响。人们总是会面对大大小小的抉择,此时的杜暹无疑也在面对。
  也许杜暹的带兵风格早就注定了选择的结果,不过幕僚一再的提醒多少给他造成了影响,因此此时显得有点不够干脆。良久之后他才说道:“着令五军,即刻拔营通过前方谷地,不得有误。”
  一个幕僚刚开口道“三思:,就被杜暹打断:“我知道你要说什么,我心里有数,不必再多言。”
  于是军令一下,停止在山前的大军陆续开始移动。公冶诚部在前方列阵,后方大股骑兵没有前进,反倒是辎重和步兵先动。翻山的大路崎岖不平,好在道路并不算狭窄,粮车拉上去没什么问题;不过那四驾装载大炮的大车有点麻烦。炮身自重就两千斤,加上大车的重量,上坡十分困难,人们为了行军速度只得用鞭子使劲抽拉扯的马匹,步卒也围上去推车使力,才让它们艰难地前行。幸亏天气清凉道路干燥,要是下雨时拉这几辆重车上坡真不知会多慢。
  大车刚走到半坡,就有一匹跪倒在了地上口吐白沫,马一倒便废了,军士们只得另换马匹继续拉。将士们平时很珍惜马,见此情形心疼有人还忍不住抱怨,带着这些铁炮就是个拖累。
  前面的辎重车辆和步军翻过山,后面的骑兵才牵着战马缓缓跟着爬坡,大军折腾了小半日才通过谷口,下坡到平坦的地势。杜暹令公冶诚部为前锋开道,五军继续行进。
  待得两万多人都全部进入谷地后,忽然听见有人喊道:“大总管请看,山林中有人马出现了!”一个官员跺脚道:“果然有伏兵!”
  杜暹镇定地说道:“我早有所料,诸位无须慌乱。我部已全数进入谷地,此处宽阔可展开作战,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而已。传令各军结阵备战,乱奔者、扰乱军心者,立斩!”
  顷刻之间,林中的人马就露头了,那些胡人并不冲下来突袭,只见大群的人向南边奔走。部将对杜暹说道:“我军后路的谷口狭窄难行,敌兵欲断我后路。”过得一会公冶诚也派人来禀报:“起先溃散的敌兵自北面掉头复来。”
  杜暹道:“着令后军骑兵返身夺取南部谷口高地。”
  “得令!”一骑举着三角锦旗飞奔而走。
  这时晋兵五军已快速结成了阵营,辎重和骑兵在中间,然后是刀盾步军,最外面的阵队是拿着长兵器的重步兵,各营面对东西高地列阵。南边的骑兵已冲了出去,去夺高地,但骑兵爬山坡显然不能发挥机动优势,他们刚沿大路爬到山腰,敌兵已经涌到谷口的道路上,人越来越多,渐渐地密密麻麻一片。
  只见胡兵抱着滚木往山下丢,晋军骑兵前锋被砸得一片凌乱人仰马翻,敌兵又居高临下以弓箭射住,晋兵无法前行。将校吆喝呐喊着,骑士们弃马强冲,敌兵继续以圆木滚落,把躲闪不及的晋兵撞得头破血流,阵线更是无法保持,进攻受阻。
  没一会儿东西两边的林边也钻出大量的人马来,顷刻之间遍山都是,两面沿着斜坡向晋兵五军阵营俯冲而来。战场形势在骤变之间就形成,显然晋军处于了被围攻的境地,而且是被俯攻,地形上就十分被动:打赢了不便攻上去;一被冲乱就面临分割围|歼的危险。
  杜暹举剑大喊道:“诸将士兄弟,报效家国正在此时!”
  前方的校尉呐喊道:“稳住阵线,临死不退一步!”众军呐喊鼓号之声大作,只听得砰砰巨响,营中的弩炮开始发射,冒着黑烟的巨矢飞向空中。一时间这荒山野岭中变得异常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