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文学 > 历史 > 家祭无忘告乃翁 > 第133章
  父亲做太子老师那是众望所归...当然,彼时的谭振兴不知谭家即将面临的窘境,满心都是谭家人重登帝师的欢喜。
  作者有话要说:  推文:《却把青梅嗅》传送→
  推荐文《夫人,求破案》文案:
  左手一银针有起死之能,右握一厉刀辨世间黑白。
  从人人喊打的杀人犯,一步步洗冤成为破案如神的金牌女捕,叶锦兮用实力证明,哪怕名声臭,扶摇直上九万里,绝杀逆袭皆有可能。
  从小捕快干起,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人生目标就是搞事业,搞个天下无冤海宴河清,可……
  那位高权重的尚书大人,咋像狗皮膏药一样黏着她怎么都甩不掉?
  ps:被系统绑架的穿越女和刑部尚书联手谈情破案的故事儿
  感谢在2020-03-05 23:59:18~2020-03-07 03:10:27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投出地雷的小天使:36497163、明哥、阿乙游来游去 1个;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猪头 70瓶;lee's 30瓶;剎那 20瓶;月亮笑成一湾、晓晓海、浮屠、sakura 10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155
  他咧着嘴笑得像朵花儿似的,谭盛轻轻敲了敲桌面, 提醒, “谨言慎行,闻秘而宣之非君子所为也!”
  “是。”
  聊到这, 谭盛礼问了些翰林院的事儿,谭振兴捡重要的说, 几位学士性情古怪但都是饱学之士,谭振兴心里佩服他们, 就是有几个同科进士阴阳怪气不好相处, 谭振兴道, “儿子谨记父亲教诲, 不敢和他们走太近...”性格使然, 他容易招小人,最好的办法就是远离奸逆, 端正己身,入翰林后, 他格外谨慎,自认结交的都是好学问的人。
  “翰林院风气正, 好好读书养养性子,几位学士都乃风雅之人, 平日多看他们与人相处的,择其善者而从之...”
  谭振兴端正脊背,规规矩矩道,“是。”
  再不讨论太子老师的人选问题, 接着就是夏试,谭盛礼作为新任祭酒,夏试试题皆为他所出,且他作为主考官,不少读书人慕名而来,其中不乏有七八十岁的老者,杵着拐杖,在子孙的搀扶下激动又兴奋地迈入国子监大门...
  尽管各地赴京赶考的读书人早已离京,但这次夏试的人数却为近几年之最,连文武百官都为其所吸引,故而当被邀请去做阅卷官时,极少有推脱的,故而除去庞大的人数,夏试阅卷官也是历年来最有威望的,囊括了六部官员。
  第一场是算学,有且仅有一道题:今有某户人家七口人,田地十五亩,无读书人,如遇风调雨顺,年底能攒多少钱?
  题目不长,甚至说得上简短,但考生们无不皱起眉头来,题目太广泛,根本无从答起啊,谭盛礼到处巡视,几乎没人下笔,甚至有人直接站起质问他:“祭酒大人的题未免有失公允,学生们自幼生活富裕,如何懂百姓家的事儿...不说庄稼收成怎么样,百姓家的开销怎么算?节俭的人能省则省年底攒钱自然更多,而铺张浪费的人年底自是没有节余的!”
  这题自相矛盾,问那些没读过书的人都知因人而异,谭盛礼将此作为考题太大惊小怪了些,他提起笔,在考卷上写了个大大的无字,眼神极具挑衅意味,周围人默默为其捏把汗,师道尊严,老师岂是学生能侮辱的,更别说在考场里了,他们悄悄抬眸观察谭盛礼,猜他会怎么处置此人。
  谁知谭盛礼面上云淡风轻,扬手示意他坐下,“你若得出答案,落上姓名交卷即可,至于你的问题,过几日我再答复你如何。”
  话完就走向别处了,不卑不亢,不威不怒,周围人不禁觉得庆幸,换成是孟先生,不由分说就将人拉到角落里训斥去了,哪儿会像谭盛礼好说话啊,世人都爱欺软怕硬,想到谭盛礼那张温文儒雅的脸,更多人站在他那边,想到自己刚看到题时也忍不住想骂人的情形,过意不去,脑袋埋得更低了。
  整场考试,最先交卷的是那位八十岁高龄的老者,双目浑浊,握笔的手不受控制地在颤抖,字迹龙飞凤舞,好些笔画模糊不清,交卷时,谭盛礼上前搀扶他,他却是不让,吐字不清道,“老师折煞学生了,学生已逾八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牙齿动摇,然学生之气力有余,行动无恙也...”语毕,他撑着桌子,慢慢拿过旁边拐杖,毕恭毕敬地向谭盛礼拱手,“有生之年能入国子监,死而无憾也,谢老师成全。”
  “谭某受之有愧。”谭盛礼拱手还礼。
  老人衣着朴素,但精神矍铄,弄堂里有后人等着,他拒绝了他们的搀扶,固执地直起脊背,昂首挺胸地往外走,看得不少人心生敬佩,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即便是位郁郁不得志的读书人心里也曾翻腾过千军万马,老者的背影让众人心里情绪翻涌,是人都有老的时候,唯愿那时自己没什么憾事...
  抱着这种心情,再思考题时认真了很多。
  这道题对普通老百姓来说是最简单的,闭着眼就能给出个数,作为考题却难倒了很多人,就说那些对夏试感兴趣的文武百官,无不想瞧瞧夏试试题,结果拿到题目后根本无从下笔,便是户部最擅明算的侍郎都没信心保证自己算的是否准确。
  国子监,要变了...这是看到试题后有敏锐洞察力的官员心底生起的感觉...廖逊在时,国子监侧重科举,试题类型和科举试题差不多,这种似是而非没有衡量标准的题绝不会出现的,帝师后人...果然非同凡响啊......
  太子老师,恐怕非这位祭酒大人莫属。
  在众官员揣测时,国子监的算学考试结束了,因为天热,每场考试安排在上午,下午阅卷,谭盛礼草草吃过午饭就去藏书阁旁边的阁楼,里边堆着学生们的考卷,此时就叶老先生在,他手里拿着叶弘的考卷,严肃的脸上带着丝挫败,“弘儿这孩子在算学上有些天赋,加上刻苦,次次算学考试没有输过谁,今天却是败了啊...”
  谭盛礼走近,瞥了眼考卷,道,“令孙天资聪颖,能答成这样算很好了...”叶弘血气方刚,对自己有些偏见,但都有老老实实出城劳作,且与村里人相处得不错,每亩产粮多少,税收多少答得还算准确,答得不够精准的是日常开销......
  “终究还是差了些...”叶老感慨地放下考卷,拿起桌上另外份考卷,是杨严谨的,字迹漂亮,不仅详写了每亩田地的产粮,还分析了五谷杂粮不同的产粮,以及山地坡地产粮的波动,以及百姓日常开销的物品价格...最末,给出了银钱的范围,叶老说,“不愧是户部尚书之子,这张考卷可以作为范本参考了吧。”
  “是。”
  不多时,阅卷官来了,有户部侍郎,还有礼部郎中,谭盛礼和他们是头次见,先拿出杨严谨的考卷给众人,无不对其称赞有加,都说杨家人是托谭家的福有了今天,可从杨严谨的考卷来看,光读书是不行的,还得自己有眼睛去看,有嘴巴去问,户部侍郎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杨尚书后继有人了啊。”他顿了顿,道,“美中不足的是,此题虽为国子监夏试,但考生来自各地,而各地物价有所不同,答案又有不同...”
  户部掌管国库和天下钱财,侍郎懂得自然更多,谭盛礼道,“吴大人说的是,不若大人列出个范围供我们参考如何?”
  若是此刻拿到试题吴侍郎或许会慌乱害怕答错,然而来之前他已经翻阅过各地资料了,胸有成竹,拱手道,“是。”
  这道算学题没有固定的答案,只要符合实际就行,加上国子监教书先生,共有十个阅卷官,准备将所有考卷看完再回家,就到太阳落山时,突然听吴侍郎传来惊呼,“这...这考卷...答得太好了...”
  其他阅卷官纷纷凑过去,被考卷的字迹惊艳到了,下意识地去看名字...谭振业...谭祭酒的小儿子...吴侍郎举起考卷,“谭祭酒,这是令公子的名字吧。”
  “是。”
  “这字迹放朝堂恐怕都没几个人能超越...”吴侍郎实话道,“令公子学识渊博,不仅分析了各地产粮的不同,还分析了各地不同的物价赋税...”没错,其中有吴侍郎没提到的赋税,就是边境,虽然四方太平,但皇上未雨绸缪,担心边境生变,四方边境的赋税要比其他地方少,为的就是起战事时百姓不会缺粮,说起来,这还是谭家那位帝师时提议的,帝师说百姓手里有粮,边境真要起了战事,在朝廷粮草送往边关前,当地百姓能为将士提供粮食...
  故而这道题对边境百姓来说答案是不同的,要不是翻到谭振业的考卷,吴侍郎都快忘记这茬了。
  谭盛礼眼底也闪过惊讶,转而想到谭振业私下最爱钻营买卖生意,落落大方地解释,“他姐夫经营铺子,许是听走南闯北的商人说起过吧。”徐冬山是商人没什么丢脸的,谭盛礼并不以此为耻,且不是什么秘密,在场的人都是聪明人,早就知道此事,见谭盛礼坦然从容地提起此事,无法让人生出嘲笑之心,吴侍郎道,“听人随口说起便能记在心上,令公子记忆超群,值得人佩服。”
  这场考试,谭振业不由分说为最佳,其次是杨严谨,还有其他几个来自外地的读书人,或许没有分析得面面俱到,但答得没有纰漏...有吴侍郎在,阅卷没有任何争议,等翻完最后份考卷,外边已天黑了,国子监备有客房,谭盛礼请他们就在国子监歇息。
  天色已晚,众人没有推辞,看谭盛礼大有继续熬夜的意思,吴侍郎劝他,“明早再整理吧。”
  “无碍,晚上登记好,明天还有明天的事儿忙。”谭盛礼将所有人的成绩登记在册,又归类整理好,等他抬头时,外边天光已经泛白了,叶老先生在外边敲门,“今天考经义,谭祭酒就歇着吧,我已托了孟先生巡考。”
  “多谢了。”
  昨天算学大多数人知道答得不好,摩拳擦掌地想在今天好好表现,谁知拿到题目后差点没晕厥,都是些什么题啊...太他祖宗的难了....
  这位祭酒大人是不是和他们有仇,非要把他们衬得如几岁孩童无知是不是...
  经义题是袁安他们出的,两人日日在藏书阁抄书,不懂其意,常常问谭盛礼,谭盛礼便挑了其中某些词句作为经义考题...不得不承认,这些题选得很好,都是国子监的学生们好像见过又好像没见过的,模糊有个印象,但完全没仔细领悟其意思的。
  没错,这些词句是廖逊曾经讲过的,当时廖逊怎么解释的来着?
  众人绞尽脑汁,恨不得回到廖逊讲学的那个清晨......
  作者有话要说:  谭盛礼会让国子监的学生疯掉的哈哈哈感谢在2020-03-07 03:10:27~2020-03-08 23:45:35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投出地雷的小天使:雨滴子 1个;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就为了看 20瓶;g 10瓶;南风风风风 5瓶;ya□□ine 2瓶;18864292 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156
  那种似懂非懂的感觉让国子监的学生们极其难受, 落笔时犹豫不决, 写了改,改了删,删删改改,越想越糊涂,明明眼熟的词句却模凌两可摇摆不定, 太折磨人了, 还不如考算学呢, 题难,想破脑袋也答不出来,不如心安理得地随意写几句敷衍了事, 而不是像现在, 好像懂又不懂, 答错太不甘心了。
  孟先生巡考,听到好几个学生嘀嘀咕咕骂脏话, 他怒然拍桌,“考场不得有杂声, 规矩都不懂了是不是?”
  声音浑厚,吓得学生们噤若寒蝉,收起脸上咒怨, 惴惴不安的放下笔继续沉思,沉思片刻,提笔答题,刚写几个字又觉得不对赶紧抹去...纠结得眉间起了深邃的沟壑, 孟先生又想呵斥人,堂堂国子监学生,经义题都不会做,太丢人现眼了,刚刚经过两个白发苍苍的读书人旁边,人家下笔如有神呢...
  还说什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丢国子监的脸就万幸了。
  逛了两圈,孟先生莫名火大,平日总嚷嚷着功课多,想方设法地偷懒,到考试就没辙了吧,活该!孟先生气哼哼地走来走去,低沉的眉看得国子监的学生更为烦躁,果然是新官上任,谭盛礼明摆着故意让他们难堪呢,自幼以进国子监为荣,外人面前提到自己国子监学生身份都倍感荣耀,此刻却有点喘不过气来。
  试问,作为天下最高学府,学生成绩远不如其他读书人,传出去多丢自己多丢国子监的脸啊,他们生来就高高在上,想到有天会被其他人耻笑就浑身犹如蚂蚁叮咬似的,最重要的是,传到祖父或父亲耳朵里恐怕认为自己给家族蒙羞,有愧他们多年教诲,到时更没好果子吃。
  明明轻松的考试,无端让他们遍体生寒,而且他们虽没有古人头悬梁锥刺股的刻苦,但也不到懒惰无知的地步吧,谁敢相信他们经义考试会考得这么差?
  谭祭酒真的没安好心啊。
  想清楚自己考差后的下场,学生们不由自主的打了个寒颤,仔细又仔细地开始答题,交卷后也不敢急着回家休息了,纷纷提着书箱往藏书阁走,试题是廖祭酒讲过的,藏书阁里必然有关于试题的书籍,他们像蚂蚁搬家似的汇聚在屋外,给守门的袁安两人行礼后就涌了进去...
  谭盛礼注重规矩,袁安他们虽出身低微但家世清白,担得起他们的礼,进了藏书阁就火急火燎的去书架翻书,片刻后他们就找到了书籍,问题是书在手也不懂意思,书页干净没有注释,根本领悟不到词句的含义,有学生挠头哀嚎,“怎么就没注释呢,廖祭酒讲过的啊。”
  他身旁的学生探头附和,“是啊,廖祭酒怎么讲的来着?讲过的题答错了,被我父亲知道就惨了。”
  家里长辈对他们寄予厚望,假如知道他们连学过的都答不对,不会放过自己的。
  “我更惨。”
  其他人纷纷附和,“我也惨。”
  来藏书阁的读书人都是家里长辈严苛特比在意四季试的人,以前考得不好会罚跪抄书,这次考不好,下场恐怕更惨,为什么呢,因为家里人羡慕谭家三进士的荣光,曾问谭家人打听,谭家大公子直言是父亲常打他们的缘故,棍棒底下出孝子,孝子懂家族荣辱自会用心读书...那位大公子振振有词,祖父和父亲好像极其赞同呢......
  回想谭家大公子描述挨打的场景,不知为何,在场的人都感觉肉抽搐得泛疼。
  藏书阁人多,担心他们口渴,袁安提着茶壶进屋,注意到他们脸色苍白,以为是中暑了,柔声询问两句,学生们不好聊家里的事,便举起手里的书说不懂意思,这书袁安有印象,抄书时谭盛礼在,问他们懂书里意思不,他回答说不懂,谭盛礼就给他们讲了其中几页,只是谭盛礼说讲得很浅,便于他们理解,若是要传给家里读书的儿子看就得往深处探讨,袁安就将谭盛礼的解释转述给他们听。
  袁安说完,只听有人惊呼,“哇哦,我胡诌的,竟然答对了。”
  也有人阴郁忧愁,“我答错了,错得离谱,完了完了,南辕北辙,被我父亲看到怎么办啊。”
  有人欢喜有人忧愁,袁安安慰他们,“经义考试已经结束了,好坏已是定局,好好准备明天的考试吧。”
  一语惊醒梦中人,是啊,明后两日还有考试呢,根据由易到难的程度,策论和诗文不知会难到哪种程度,与其纠结这些没用的,不如想办法补救明后两场考试,顾不得聊天,转身咚咚咚就往楼上跑,脚步沉重急促,像打雷似的,袁安小声提醒,“轻点声,祭酒大人他们在旁边阁楼阅卷,莫打扰了他们。”
  焦急起来的学生们哪儿想得到那么多,恨不得将楼梯踩破,说起来也是谭盛礼会来事,不知抽什么风,前几日安排他们晒书就算了,还将书架的书重新排列,底楼以儒家书籍为主,修身养性,往上是各类杂书考卷,他们想翻阅国子监以往的优秀文章诗词,必须到最高楼。
  文章和诗文是他们的长处,可这两门都考不好真没脸见人,赌上自己的身份尊严,他们不敢输,故而不断地翻以前的考卷,聚精会神,坐到天黑都舍不得走,好在没人撵他们,故而好些人晚上不回家直接在藏书阁看书,准备通宵达旦。
  勤学的劲儿看得几位阅卷官匪夷所思,经义这门的成绩已经出来了,国子监学生们的考卷可谓一塌糊涂,除了个别答得好,更多地是张冠李戴不知所云,以为是学生们不努力的缘故,但他们却在熬夜读书...
  怎么回事啊?
  第三场考试是策论,‘偷偷’熬夜温习了功课的学生们顶着臃肿青色的眼圈,但神采奕奕,落座时,研墨都比平日用力,可拿到考题时,差点没被气死,他们昨夜可是翻遍了历年国子监的策论题,还认真研究其中最难的几篇文章,祈盼谭盛礼嫌麻烦直接套用以前的旧题..结果...结果谭盛礼真他祖宗的有能耐,哪怕随意拿坊间故事做考题都没用以前的旧题。
  坊间故事啊,太简单了,简单得他们都不敢相信这是国子监四季试的题,谭盛礼未免太小瞧人了吧,这种七岁孩子都知道的故事拿来考他们?
  等等,以前两场考试来看,策论难度应该增大才是,这题别是暗藏玄机吧?
  嗯,应该是这样的。
  这场考试巡考的为吴侍郎,因为他委实好奇国子监学生的情况,主动向谭盛礼提出巡考,题目他已看过了,鲁州流传百年的故事,鲁州清河私塾的孔先生性情高雅,许多父母都将孩子送私塾求学,其中有个叫李望为乡绅之子,因家里长辈宠溺娇惯,性情顽劣不学无术,常常翻墙出去与人斗鸡遛狗,某日与人斗殴错手杀了人,入狱后其父母以其为耻,为家族名声变卖田地搬到了别处,李望在监牢遭人欺负,多次自尽,孔先生听闻后,常常入狱探望,鼓励他振作起来重新做人,并和他约定会陪伴其左右直到他改好为止,受其鼓励,李望振作不少,却因某日听闻父母搬走的消息后再次大受打击自尽而亡,孔先生记得两人的约定,在李望出殡这日在他坟前自尽了。
  “学生囫囵,先生难辞其咎也,学生无望而忘,先生之责也”。
  孔先生留在世上最后的话,这番话曾感动了多少私塾先生,他们都以孔先生为典范,约束学生修养品行,鲁州文风就是之后十几年后渐渐兴起的,师道传承,孔先生不在了,但他的事迹影响着许多人。
  题目没有说后续的故事,孔先生去世,其子体谅父亲疼爱学生的心意,做主将李望葬于孔先生坟旁,半年后,李望的父母闻子死讯而来,和孔家人大吵大闹要他们归还李望尸体,将李望坐牢的事儿尽数推到孔先生头上,不惜将孔家人告上公堂,鲁州知府感念孔先生光风霁月的品行,将李望父母收监入狱,养不教父之过,父母之弃子先生之爱生,何其讽刺...
  据说那是有史以来父母受儿子牵连入狱的...
  这则故事与鲁州读书人而言太熟悉了,鲁州读书人能有今天的地位,离不开这位孔先生的功劳,但让他们真正落笔写文章,竟有些理不清思绪,国子监的学生更甚,于他们而言,先生无辜又死板迂腐,学生何其多,若因学生过错就不离不弃不惜舍弃性命太草率了,几十条命都不够死的。
  相较而言,李望父母的做法情有可原,弃车保帅,何况家里子嗣多,因其中个儿子蒙羞离开无可厚非,儿子过世,父母想将儿子好好安葬......出身大家族,自幼就被教导要懂权衡利弊,李望父母的做法是大多数父母都会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