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齐化门外的郊野处,一队队黑衣黑甲的兵士集结在一起。李自成要亲自提兵前去征讨山海关的吴三桂,除掉这个心腹大患。
随着一阵鼓号声,李自成,刘宗敏,李过等人在亲兵卫队簇拥下,策马出了齐化门。六七万兵士陆续向山海关的方向开拔。从小卒到李自成,每个人走的时候,都无限眷念的回顾了北京城这享乐之地一眼。
与李自成刚进城那天箪壶食浆,夹道相迎不同,整个京城街道上萧条无比,别说开门的店铺,城内城外连行人都看不到一两个。
这种萧条场景中,齐化门外三里处却有个樵夫兀自砍着柴,谁也没注意到他。待顺军开拔后,他才悄然从身后林木中牵出一匹马来,策马向东飞驰而去。
三个时辰后,数匹快马飞驰而来,守门的顺军兵士检查印信后,连忙放行。他们是来向北京的顺军报信的---天津发生叛乱,驻防的顺军已经覆亡,李来亨已经身死。
这消息本该三日前就由李岩上报给李自成。但李自成听信牛金星的“谏言”,突然派人刺杀了李岩,并火并其部。导致此消息今日方得传来。
如今坐守北京城的正是牛金星,听闻天津之事后也是大吃一惊。思索片刻后,既没有去通知宋献策和其他人,也没有派人去追赶李自成。而仅仅是下令驻守北京的顺军加强警戒,日夜封闭四门。
七日后,李自成的大军终于出现在山海关南面的郊野上。站在山海关城头的吴三桂看的清楚,黑衣黑甲的兵士,漫天的旌旗在南边的地平线上一点点涌现出来。
李自成这次前来还带着吴三桂的老爹吴襄以及朱由检的三个儿子,意图以此来对吴三桂做最后一次劝降努力。他之所以对吴三桂如此有耐心,是因为他并没有十足把握能战胜对方。
吴三桂给他的答复依旧是他所派出信使的血淋淋人头。被对方快马斥候抛掷于营寨前。
第二日清晨,顺军兵分三路开始对山海关周边的东罗城,西罗城,北翼城三个卫城展开强攻。苦战一日,在吴三桂军的重炮轰击之下,顺军损失惨重,并无任何进展。
第三日清晨,李自成索性在角山与渤海之间展开宽达二十里的军阵,试图邀约吴三桂出关决战。
他没想到如此顺利,吴三桂竟真的会出兵与其对阵,后者三万关宁军倾巢而出,以鱼鳞阵形全部压在靠角山的右翼处。两方军阵逐渐靠拢。
顺军方面,一股股令兵不时策马而出,挥舞着令旗在阵后奔驰,为李自成向这南北头尾相距二十里的军阵传达各类军令。
两军很快交战在一起,这应该是中国历史上冷兵器时代,最后一次以野外对阵形式的大规模战争了。两军在刀光剑影,血肉横飞中倾尽全力肉搏着。
李自成一字长蛇军阵的正面宽度远大于吴三桂的鱼鳞阵,交锋两个时辰后,二十里长的“长蛇”就逐渐的将对方缠绕卷裹起来。吴三桂剩余的两万七千多关宁军被团团围住,已是危在旦夕之间,依旧力战不已。
就在这个时刻,突然数万铁骑如同洪流般沿着渤海海岸滚滚而来,从左翼抄向顺军后方。
原来清军八旗早已进入山海关,集结于靠海岸的左翼。待右翼的吴三桂与李自成杀的筋疲力尽时,方才全力杀出。首先冲向顺军的是阿济格和多铎率领的四万八旗铁骑。
铁骑未至,箭矢就已齐发。也不顾及是否会误伤关宁军,强矢借着马势风势如骤雨般射向顺军。
猝不及防之下,南部的顺军伤亡惨重。他们调头应战之时,铁骑已奔至眼前。八旗骑兵手中的战刀已是劈砍而来。
这四万铁骑除向前冲杀,也自南向北,东西两翼展开,做出兜围顺军状。八旗步兵也出现在东面的地平线上,随着骑兵滚滚而来。
吴三桂和关宁军见清军来援,士气大振,愈发奋勇左冲右突。一个时辰后,靠南的顺军最先崩溃。
此时李自成立马于一个土岗上督战。满脸血污,臂上插着箭矢的刘宗敏策马奔向他,高呼道:“大哥,鞑子兵来了,我们败局已定,现在只有撤了。”
李自成最后扫了一眼战场,无奈的说道:“传我军令,全军撤退,向永平方向撤离。”
……
北京城中,牛金星每日都忙碌的制定着各项礼仪规制。
这日,他又来到紫禁城,指挥着宫女太监们排练起天子登基仪式来。
他认为李自成在西安那次登基典礼不够庄重和正式,无法令天下人信服。所以他计划等李自成凯旋而归后,再正正规规的来一次天子登基大典。这样才能慑服包括天津卫叛军在内一些依旧不愿归附顺朝的前朝叛逆。
礼乐声中,突然传来一声暴喝:“老牛,你怎么这般做事,天津出了这么大事,你竟然瞒着我等。甚至连圣上也不告之!”
牛金星扭头一看,原来是宋献策。他不慌不忙的呵呵一笑说道:“就天津卫那点降而复叛的叛军,有必要大惊小怪吗?他们不过乘着果毅将军李来亨的麻痹大意,侥幸得手而已。待圣上带兵凯旋后,自会一克而定。”
宋献策听了他的话,气不打一处来。指着他说:“再怎么,你也应该通知我等一声,即使不通知我等,也应该跟圣上说一声。”
牛金星继续不以为然的说道:“我也没办法啊。消息来时,圣上带兵已经开拔走远了。我派人追上去,告诉他这个消息,除了让他分心外也没有任何意义。圣上也不可能为了天津这股叛贼中途撤兵吧。”
“你…老牛你”宋献策被牛金星噎一时语塞,说不出话来。
一名令兵从宫门外飞奔而至,远远看到牛金星便高声喊道:“相爷,大事不好,有支军旅正向京城齐化门逼近。”
牛金星与宋献策闻之都脸色大变。一前一后在兵士簇拥上登上齐化门城楼,向远处张望去。只见一支规模五千人上下的部队正沿着官道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