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文学 > 历史 > 大昭第一公主 > 大昭第一公主 第144节
  【想看两人甜甜日常。】
  【好好照顾你的腿!】
  【注意身体噢~】
  【短小但还是爪】
  -完-
  第101章
  ◎
  赵禾闻言,眼里露出一丝不经意的笑,但随后她很快接着问:“难道小沈大人不觉得我的獭◎
  赵禾闻言,眼里露出一丝不经意的笑,但随后她很快接着问:“难道小沈大人不觉得我的提议不正确吗?自古以来,经商都被人视为最低贱的营生。”
  沈必当然知道,他听见赵禾说什么将国营铺子变成朝廷的时,就觉得有些荒唐。这不仅仅是赵禾能不能成功的事,而且还涉及到未来的人员分配。像是一般的官员,都是参加科举考试选拔上来的,这些人里,更多的是对经商的排斥,又怎么愿意会去跟商业有牵扯的岗位呢?这些人可都觉得自己是有一身傲骨,清高绝不肯低头的人。但很快,沈必觉得赵禾说得不无道理,这世上又凭什么有些行业高贵,有些行业低贱?大家不论是做什么事情,最初的目的也不就是为了糊一口饭吗?
  “那就说明自古以来,人们都错了。”沈必说,“不少人都说商人是奸商,唯利是图,但这是所有的商人都这样吗?就拿如今的世道而言,从商有姚振英之流,但也有像是金小姐这样的忠善仁义的好人,怎么能一概而论?何况,在官场的不少人,远远比姚振英还要可恨。由此看来,并不是什么行业让人变得奸佞可恶,而是有些人败坏了行业的名声。”沈必说。
  赵禾听着他这话,顿时笑出声。
  沈必真是说到了她的心坎里,那句“知己”几乎都快要到了赵禾的嘴边,但最后不知怎么的,在赵禾一不留神对上沈必那双含笑中似乎还带着无尽的包容的眼睛时,她忽然感到耳根一热,便是什么也不肯说了,只恨不得立刻调转自己的视线,不再盯着沈必看着。
  赵禾既然现在提出来见国营铺子变成朝廷的,自然前后都经过了深思熟虑。既然这里没人反对她的想法,赵禾又拉着沈必和金瑶两人说了不少自己的想法。直到外头的天色看起来都快要黑了,门外等着她的黛烟忍不住敲了敲门,赵禾这才有些意犹未尽地站起身离开。
  只不过赵禾这一次想要做的事并没有那么顺利,就像是她自己考虑的那样,当她才在朝廷中提出废除商人之子不能入科举的想法,就遭到了群臣激烈的反对。
  “这怎么行?绝对不行!满身铜臭味的商人怎么可以入科举?”
  “若是以后跟那些商贾之人同出一个朝廷,恕臣不能接受!”
  “荒唐!商贾这种下-贱之人,如何能入仕途?这不是打所有读书人的脸吗?”
  ……
  朝堂之上,尽是一片反对的声音。
  沈必在后面有些担忧地看着站在最前面身姿纤细的赵禾,如果可以的话,现在他就想站出来替赵禾说话。可沈必知道,这时候站出来,怕是要引得更多人的反感。
  时机不到,沈必想着。
  赵禾抿着唇,她早就料想到这不会是一蹴而就的事,只是大家这么激烈的反对,几乎在朝堂上,不论是什么派别,倒是因为自己提出来的意见而站到了一块儿,她还真让朝廷众臣团结了那么一会儿啊!
  不过赵禾也不着急,她今日只是将这想法先告诉群臣,日后她总会找到办法来完成自己的想法。
  而后两日早朝,赵靖在登基后,再一次将册封赵禾为皇太女一事提了出来。
  因为先前赵禾提出来想要让商贾之人也有资格参加科考,朝堂上不少人没有吭声。没想到最先站出来支持的便是礼部一众官员,在礼部看来,他们这位公主殿下如今在天下百姓中能有那么高的呼声,自然不容小觑,而且前朝礼部几乎形容虚设,每年对于礼部最重要的科考都被废除,当大昭建国后,虽说科考已经由朝廷专门的科考司负责,但礼部人员仍需参与,这相当于赵禾一手又将他们礼部盘活了,不再是当初那个只在朝廷里占着位置什么事儿不能干的废物。至于商贾之人能不能参加科举,礼部的人觉得这本来就是个不太可能的提议,就算是现在朝中人对公主殿下的想法颇有微词,但也只会是暂时的。
  “臣以为以公主之才,能造福大昭百姓,若能封以皇太女,是天下社稷之福。”礼部尚书对于赵靖的提议,是双手双脚赞成。
  礼部尚书既然都发话,他手下不少官员也跟着站了出来,纷纷附议。
  曾老将军也站了出来,大昭的将士不论在什么时候,都将会一直站在赵禾身后。
  不过,册立皇太女一事到底事关重大,尤其是就算是前朝那些皇帝再怎么荒淫无度,但也没有任何一皇帝册立了公主为皇太女,加上前几日赵禾提出的“人神共愤”的想法,更是让不少人心中不满。
  赵靖的提议,有人赞同,但朝堂上更多的人却是反对。
  这日下朝后,赵靖留了赵禾。原本他这几日都想找自家女儿聊一聊那商贾之事,但这几日赵禾倒是比他这个当皇帝的人还要忙,赵靖逮了几次都没能逮住人,今日正好是个机会。
  赵禾这几日是在跟成安老先生辩论,没办法,既然想要将商人的地位抬一抬,势必要先说服她的这位德高望重的老师。
  显然,这两日的效果是赵禾相当满意的,不然也不会今日早朝后,她终于有时间来见一见赵靖。
  开春回暖,赵靖在御花园里摆了几盘子赵禾喜欢吃的芙蓉点心还有樱桃蜜,周围的重瓣芍药都结了苞,那样子看起来是快要开了。
  当赵禾过来时,她第一眼看见的便是桌上那一叠自己爱吃的糕点,赵禾不由轻快笑出声,走到赵靖身边坐下。
  “阿爹叫我是想问问前几日我说商贾之人科举的事情吧?”赵禾伸手拿起一块糕点放进自己的小嘴巴里,竖起了大拇指后,这才开口直接问。
  赵靖哼笑一声,也不知道他这是在笑赵禾吃东西的小模样,还是在哼她明知如此这段时间还不知道主动来找自己解释清楚。
  不论是哪种情况,赵禾现在看起来都很理直气壮,解释道:“阿爹不是将朝廷上那么多琐事都交给了我吗?我这不是没有时间,现在空了我就立马过来了呀。”
  她鸦羽似的睫毛这时候随着她眨眼的动作忽闪忽闪,让人看了实在难以生气。
  “你怎么说都是你有道理。”赵靖懒得跟自己唯一的女儿争论,不过对于赵禾那些天在朝堂上说的话,他心里还是要有个数,“科举那事儿你是怎么想的?”
  赵禾知道这事儿的还是需要她爹的首肯,立马用帕子擦了擦手,正经端坐,开口道:“女儿是觉得商人低人一等这种自古以来的说法就不正确。若是这世间的人都去读书,商业发展不起来,那整个江山社稷就没什么钱,百姓没钱,朝廷也没钱,若是永远风调雨顺大约也还行,但若是遇见什么天灾,朝廷都拿不出来银子,那这朝廷是不是也太不能扛事儿?难道说朝廷里有很多读书人,让这些读书人去给灾民们讲讲道理,读读书,就能填饱这些受灾百姓的肚子吗?
  只有百姓有钱了,整个大昭的发展才能蓬勃积极向上,朝廷也才会有充盈国库的机会。何况,若是在百姓富足时征税,和在百姓都吃不起饭时征税,那能一样吗?”
  赵禾这话在赵靖面前说得还算是有分寸,她没那么直白说若是在百姓都饿肚子的时候还要被朝廷搜刮一层皮,若是有点火气的人,怕不是直接就要原地造反。这对于江山社稷而言,也绝对不是一件什么好事。
  但若是百姓们有钱了,大力发展经济,人人都能过上好日子,就算是每年给朝廷上缴一点税银,这又有什么大不了的?反正横竖都不会影响到自己的生活,百姓又怎么会不愿意呢?
  这就是发展经济的好处,这就是有钱的好处。
  “再说了,为什么经商就要低人一等?难道是觉得经商的人没有学识吗?我看倒不是这样,若是真正没有学识的人,做生意那才是要亏本呢!到时候别说赚一文钱,怕是能不倒亏都是万幸大吉。能将生意做好的人,首先必然是有头脑,其实,是有手段。这样的人,难道还不能算做人才吗?这还能叫没有学识吗?”赵禾说。
  赵靖沉思,“为了赚钱而学本事,这跟读书人的目的可不同。”
  赵禾轻笑一声,她凑上前了几分,“阿爹,你真觉得读书人是为了读书而读书?”
  赵靖没吭声。
  赵禾:“我相信有点人是喜欢读书而读书,但是这天下大多数读书人,却是为了考取功名。可为什么考取功名?难道不还是因为这是做官的唯一途径吗?为什么做官,是为了做官的俸禄,还是只是为了心中信念,要个百姓造福?若是给百姓造福,又有多少人能像是钱无量钱大人一样,在九曲县这样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子里一待就是几十年?从本质上来说,这些人跟商人也是一样的,只不过他们将想要赚钱的心思,埋藏在了‘造福百姓’的这块听起来伟大的牌坊之下。”
  赵靖微微沉了脸色,“放肆了。”
  虽然是不太赞同的样子,但赵靖却也没怎么呵斥赵禾。
  在赵靖看来,赵禾方才这番话,骤然一听,像是在大放厥词,说些不着五六的荒唐之言。可细细一想,好像赵禾这话说得也并无几分道理。
  赵禾又伸手给自己倒了一杯甜滋滋的樱桃蜜,她抿了抿,然后又接着开口道:“殊途同归,没银子的时候什么都干不了,有银子的时候,站在不同位置的自然能发挥不同的作用,倒也没必要让读书人永远压着商人一头。”
  赵靖:“这些话你都同你老师说了吗?”
  这位老师自然指的是成安先生。
  赵禾点头。
  “老先生怎么说?”赵靖问。
  赵禾摸了摸鼻子,她跟老先生之间是展开了一场辩论,现在老先生已经被她的观念说到自闭,现在还还不肯开门见她呢。
  “老师可能需要花一点时间来琢磨。”赵禾说。
  赵靖大约也猜到了这结果,其实成安先生没直接把赵禾逐出师门,在他看来都是有些意外。
  “既然这样,这种想法你就先暂时按下。正月初一时候我才告诉过你,这段时间要准备立储君,我看你这是故意在跟着我对着干吧?”赵靖睨了赵禾一眼,若不是因为这小丫头临门一脚弄出来的事,让他也跟着陷入了被动,说不定现在皇太女的名头早就落在了赵禾头上。
  赵禾感到很冤枉,她真的不是想要跟赵靖对着干才提出来这一茬,谁知道这么快两件事情就撞在了一起?
  赵禾也没有想到“机会”来得这么快,令她都有些措手不及。
  四五月的天早就暖和了起来,春日和煦,老天没吝啬阳光,却吝啬了雨水。整个春日,大昭的土地上几乎就没落下来半滴雨水。不过这也没在民间引起太多问题,毕竟家家户户也有存粮,就小半年没有下雨也不算是稀罕事。
  但谁都没想到的是,降雨量最大的夏日,大昭的土地上也没迎来什么雨水,一时间,土地干涸,终于有人意识到不对劲了。
  没有雨水,地里的庄稼哪能活得下去,进一步导致的便是颗粒无收。
  旱灾,带来的是粮荒。
  各个地方的粮价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开始猛地涨了起来,这能花钱买到粮食都还好,更让人担忧的是有些地方即便是有钱,却也买不到粮食了。
  这日在朝堂上,旱灾终于被提了出来。这时候没有人在觉得“过两日就好了”这种虚假的自我安慰还有作用,眼下天降大旱,不少土地干涸龟裂,看着令人绝望。
  有朝臣提出来国库放粮,以平粮价。但事实上,大昭自从上个月开始,就已经在安排各地的官府开仓放粮,就是为了让百姓们不要因此惊慌抢购粮食。但效果看起来不怎么好,恐惧这种情绪,传播起来比瘟疫还可怕,又怎么是官府的两句号令能阻拦得了?
  何况这些朝中的大臣们,哪个不是回家后就安排自家的人赶紧购粮?人人都担心粮食不够,恨不得将府上所有的银子都拿出来买粮食,如此需求,自然是一而再再而三让米价涨了再涨。可是即便如此,还是有人前仆后继地来买粮。
  国营米铺已经好些日子没有开门,倒是有不少掌柜想要开张营业,这时候若是能赚钱,肯定会大赚一笔。他们铺子的存粮可有不少,本来国营田庄那么多的收成,都是进了铺子,再加上去年和今年这几个的种子,所有国营田庄的佃户们都杂交水稻,如此一来,同样的良田但国营田庄的产出就是要比别的田地里多好几倍的粮食。这也就导致了铺子里的存粮足够多,就算是到了眼下的旱灾,这些粮食也足够维持着国营字号下面所有伙计的口粮。
  但偏偏在这时候,管理这些铺子说话最管用的东家金瑶,要求国营铺子下面经营粮食的铺子,全部关门,那样子看起来是不准备再将库房的粮食拿出来售卖。
  金瑶这一命令,自然是有不少人不服气,也不乏有人想要私自将店铺里的粮食拿出去售卖。不过第二天,就有善堂的护卫接管了国营铺子下的库房粮食。但凡数量有对不上的,全都登记在册,随后就被李青在直接赶出了铺子,并且李青在还想这些人的名单全都抄送了一份,发往各地方的国营铺子名下。上了这种“黑名单”的人,不论从前在国营店铺里担任的是不足挂齿的小厮还是掌柜,日后统统不可能再进任何一家国营字号的铺子做活儿。
  李青在手段干净利索,这种杀鸡儆猴的做法,顿时让国营铺子里所有的人都变得安分起来,不敢再造次耍什么小心思。
  毕竟赚一时的快钱,跟日后安稳的生活相比,孰轻孰重任何人都一眼能明白。
  与此同时,金瑶也递了牌子直接进宫。
  金瑶知道赵禾这段时间肯定会因为粮食的事忙得焦头烂额,于是她就直接进宫找赵禾商议。
  金瑶到宝云宫时,这才发现这么短短时间不见赵禾,后者肉眼可见瘦了一圈。
  “你怎么都这样了?”金瑶大吃一惊,把原本想开口的话都咽回了肚子里。
  赵禾这段时间为了调配粮食,又要周旋在朝臣中,让每家每户捐银两,那可不就是焦头烂额?各地方的奏折就像是雪花一样飘进了京城,全都落在了她的案头。
  越是看着各个地方的奏折,赵禾的眉头越是紧在了一块儿。
  这一场天降大旱,已经让不少人饿肚子,尤其是现在有不少的粮商,坐地起价,就算是有官府开仓赈粮,但也犹如杯水车薪,压根就挡不住这些飞涨的粮价。对于一般的百姓而言,翻了十几倍价格的粮食,已经不是他们能承受得了的,买不起粮食,那就只有饿肚子。
  更过分是,在这种情况下,甚至还有人想要在官府赈粮时闹事,哄抢粮食的事情也时有发生。
  受到旱灾影响的,可不像是上一次受水灾的只有某一处地方,而是整个大昭。
  赵禾分身乏术,恨不得把自己变成了个陀螺,整日不知疲倦在原地转悠。
  这时候听见金瑶的话,赵禾伸手掐了掐眉心,“这一次受灾面太广,国库里的存粮下发了六七成,幸好先前早就要求各地方的官员将这些专项的东西的明细要求公布出来,勉强还能维持太平,可仍旧有不少饿死的百姓。”
  但赵禾看见有人哄抢粮食时,她心里当然生气,但却又没办法过分责备这些人,若不是因为这一次天灾,那些哄抢粮食的百姓也不可能冒着被朝廷杀头的危险做这些事儿。
  金瑶皱眉,“我这一次进宫来寻你也是为了这事儿。现在民间的粮食铺的米价都在飞涨,我看朝廷是想要稳住价格,但国库的存货应该也不多,所以就算是上京城,米行粮食的价格仍旧在增长。”
  赵禾叹气,“我阿爹坐上这位置才多长时间啊,前些年因为战乱,整个中原荒废的良田十有八-九,去年能让百姓都吃饱穿暖,就已经是朝廷齐心协力的结果。战乱后没个几年休养生息的时间,如何能充盈国库?如今从国库里分出去的粮食,已经有一大半。”
  金瑶:“我让国营米铺的人都暂时关门了……”
  赵禾抬头看着她。
  金瑶笑着说,“虽然现在我们铺子还不是朝廷的,那总不能让你一个人在宫里奋斗吧?再说了,我想的是如今大家都在抢粮食,就算是我们国营铺子按照平常的价格将这些粮食卖出去,但是谁知道这是真的卖给了老百姓?若是被无良的商户买走,然后再高价倒卖出去,这跟我们的初衷不就相悖了吗?所以我也不敢让铺子开门,就等着你来拿个主意。”
  金瑶这话,在这瞬间便给了赵禾无数盘算的机会。
  赵禾猛然一下从位置上站起来,她意识到这算是个“天赐良机”。不是世人对商户都有偏见吗?不是觉得朝廷不应该做这些生意吗?现在难道不正好能荡平大家这种偏见?